新闻中心 /News
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广州花都135所校园体育设施开放“10分钟健身圈”来了
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 - 最新版盛夏的绿茵场上跃动着矫健身影,篮球架下传来阵阵欢呼,游泳馆里荡漾着欢快水花。这幅活力四射的民生图景,正是广州市花都区135所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全面开放后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花都区教育局通过“严格准入、多元共治、智慧预约、保险护航”四大创新策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零距离”改革,实现区内135所公办学校体育场地高质量向社会开放,开放数量位居全市第一,让校园体育资源真正成为市民“抬脚就到”的健身乐园。
“孩子在家门口就学会了游泳,还养成了运动好习惯,全家都乐在其中!”市民陈女士指着手机里的预约记录笑道。
花都区新华街第五小学是花都区135所全面开放校园体育场馆的学校之一,学校提供足球场、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乒乓球馆和游泳馆等多类场馆。周一至周五晚间和节假日全天,市民可通过“花都区政府”微信小程序完成注册与场馆预约,按照开放时间前来锻炼。
该校采用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合作模式,由该机构承租并负责日常运营管理,为各项教学及活动开展提供基础保障。“游泳馆自今年5月底正式开放以来,面向学校学生开展防溺水教育课程每周达22节。暑假期间,已对周边小学生提供游泳扫盲公益课600节,开展游泳培训500多人次。”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校方通过物理隔离和管理创新,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满足市民健身需求。该校第三方运营方负责人林常智介绍:“在安全方面我们进行了严格隔断。周一至周五规定时间后,就会将开放场馆与教学区之间的门锁闭。周六日全天都是隔离的,同时安保人员和管理人员会不定时、全时段进行巡逻和监控。”
据统计,现在每周六日大约有五六百名居民来到该校运动。市民曾先生经常在下班后和朋友一起来这里跑步打篮球的。“以往的话没有开放的话,我们要去到很远的公园跑步,现在这个场馆开放了,对我们这种热爱运动、热爱健身的人群来说,是一个非常棒的选择。”
花都区教育局构建“党建引领+校社联动+市场运作”三维管理体系,让群众感觉服务就在身边。
广泛发动学校及社区党员干部组建体育指导员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医护志愿者等保障团队,参与开放时段管理,使他们主动发挥特长,成为节假日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志愿者的主力军。
学校通过与村居开展合作,发动村居力量参与场地管理,不断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管理效能。这不仅满足了村居群众的运动需求,还提高了周边村居房屋的出租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采取场地租赁方式,积极引入第三方合作,对学校体育场馆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源节流”新模式。已有10所公办学校引入第三方投资,为体育场地升级改造节省财政投入约1800万元,每年增加约90万元财政收入。
今年暑期,花都区教育局依托四所公办学校全面开放的体育场馆资源开展公益游泳扫盲行动,年内为不少于四千名学生(优先面向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免费提供“游泳扫盲”课程。云山学校龙珠校区与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合作引进高水平教练打造乒乓球特色,向省队、国家队输送了多名运动员,被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显著提升了区域体育水平。
“我们全面评估区内所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安全可靠性及学校整体安全风险防控条件,符合安全标准的场馆应开尽开,并建立常态化的维护保养机制,确保设施状态良好,让群众运动无忧。”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花都研发上线“花都校园健身卡”——花都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大数据平台,并融入区政府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场馆预约、入场签到、使用记录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市民仅需通过花都区政府微信小程序完成实名认证,便可预约使用各类体育设施。
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民需求,有效引导中小学生及家长在节假日走进操场,增进身心健康。据统计,2023年花都区中小学生代表广州市参加省抽测,体质优良率为86.11%,优良率为全省历史最高值,2024年再次参加该项测试,优良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为减轻学校责任负担,花都还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配备必要的医疗急救设备和药品。在办理公众责任保险的基础上,鼓励参加锻炼的学生依法投保意外伤害保险。探索由教育、体育、司法、法院等单位联合制定学校校园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免责清单”指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
学校体育场馆“零距离”改革使学生“动起来”、学校“活起来”、社区“暖起来”、资源“用起来”、社会“融起来”,实现了五方共赢。
这场“零距离”改革将持续深化。花都区教育局将继续升级完善“校园健身卡”,推动“智慧操场”等校园智能体育终端与“校园健身卡”进行数据同步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网站,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插上数字化翅膀;推动学校与属地村居开展场馆开放合作,指导学校积极引入区内优质体育企业合作对场馆进行社会化运营管理,打造更多特色体育项目。正如区教育局负责人所言:“当校园围栏变成健身纽带,教育的温度就融进了城市肌理。”